English

“多元之美”比较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 京召开

2001-04-18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本报讯 由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和中国比较文学学会联合主办,香港城市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协办,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基金会、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基金会、法国驻华使馆文化处等单位赞助的“多元之美”比较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4月7日至10日在北京大学交流中心召开。来自中国(含香港、台湾)、日本、韩国、新加坡、法国、德国、美国、印度、瑞典和新西兰的近百名中外学者出席会议。

4月8日上午,与会学者和嘉宾二百余人出席了隆重的开幕式。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孟华女士主持。著名学者季羡林教授、教育部领导章新胜、北大常务副校长韩启德院士、北大副校长何芳川教授,法国驻华大使毛磊、日本驻华使馆文化处代表小高京子、金丽华,日本比较文学学会代表平川礻右弘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乐黛云教授、韩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金相泰教授、印度比较文学学会秘书长莫汉教授等人分别在开幕式和闭幕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开幕式以后,在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严绍?教授和德国海德堡大学汉学研究所所长瓦格纳教授的主持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前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前北京大学比较所所长乐黛云教授,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川本皓嗣教授,法国巴黎索邦大学(巴黎四大)法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系谢夫莱尔教授,美国杜克大学历史系德里克教授等,分别就“和而不同”的文化交往原则、比较诗学、翻译传递问题和现代性与历史等主题做了精彩的学术演讲。

比较文学属于综合性人文学科,它从国际的视角研究文学,以文化为其依托,故而具有很强的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和跨学科的特性。作为学科的比较文学研究是由西方学界开其先河而发展起来的,但是到了20世纪的后半期,东方的学术界也积极参与到了这一学科的研究队伍中,并且作出了出色的成就。

早在上个世纪的20年代,中国的学者们就开始了比较文学领域的学术活动,产生了像吴宓、朱光潜、钱钟书这样一些学术大家。尤其是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中国的比较文学学科有了长足的进展,发表了大量的成果,建立了从本科教育到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的完善的学科体系,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学术成绩。正如北京大学著名学者季羡林教授所言,比较文学在中国已成为一门“显学”。中国的比较文学学者已成为国际比较文学学术活动中一支活跃的群体,与国际学界的交往日益密切。

在新世纪开始的第一个春天,在中国这样一个既具有悠久历史文明,又正在现代化进程中蓬勃发展的国度内举行此次文化聚会,对于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促进国际文化发展的多元化趋势,抵制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部落主义,倡导一种“差别共存,相互尊重”的文学和文化交往原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意义不仅是推动本学科在新世纪的发展,并且将远远超出地域、学科的界限,为东西方、南北方的人文学者创造一个平等对话的机会,从而为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互识、互补与互证,为新世纪各民族间思想文化的沟通与交流做出重要贡献。

会议持续三天,其中举行两次大会发言,台湾大学教授张汉良、海德堡大学教授瓦格纳、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法国新索邦大学(巴黎三大)教授巴柔、香港城市大学教授张隆溪、巴黎索邦大学(巴黎四大)教授谢夫莱尔等,就各自的研究领域发表演讲。同时,还举行了包括“翻译与接受”、“形象与神话”、“比较诗学”、“东亚文学与文化”、“现代西方理论与中国研究”五个专题共23场小组讨论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